9月2日,由中国地名学会和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共同主办的“康养产业与地名经济圆桌会第一次会议”在京顺利召开。会议聚焦康养产业与地名经济的深度融合,旨在挖掘地名文化背后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为地方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地名学会会长王胜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地名学会执行会长、代理秘书长陈士国,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园主任、北京中农大创新研修学院院长张海涛出席会议。

原国家质检总局总检验师项玉章、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专职董事马元林,以及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小汤山医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首都儿科研究所、贵州省公共营养师协会、山东省商务厅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参会。会议由中国地名学会常务理事、中央编办原司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特聘专家唐进主持。
唐进在开场指出,康养产业正成为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而地名不仅是地理标识,更是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自然环境的独特载体。推动康养与地名经济融合,有助于实现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双赢。
在议题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交流:
其一,地名IP与康养品牌价值共生机制。
专家们普遍认为,地名是一种天然的文化IP,其背后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叙事和情感认同。如“小汤山”不仅是一个地名,更已成为健康、康复的代表性符号。应通过系统挖掘、内容生产和IP运营,实现地名资源向康养品牌的价值转化,构建“一地一名一产”融合发展模式。
其二,地理标志产品的康养价值转化路径。
地理标志产品往往具备独特的地域性和健康属性。例如贵州刺梨、泰山黄精、滨海白首乌等,均具备明显的康养功能和品牌基础。专家建议,应通过科学评价、标准制定、产业链延伸等方式,推动地标产品从农产品向健康食品、康养服务和文化体验升级。清华大学顾常超教授为此提出了包括标准化、学术化、市场化、金融化的“四化”路径。
其三,生态地名与旅居康养品牌塑造。
具有生态特征的地名天然具备康养联想和旅游吸引力。可依托这类地名资源,发展生态型康养目的地,打造集自然体验、健康管理、休闲旅居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居康养品牌。
就以上三个议题,陈士国指出康养产业目前普遍存在的痛点和难点。他认为,地名经济不仅是文化命题,更是产业命题,应充分发挥地名在品牌构建、产品溯源和文化传播中的基础性作用。下一步,要选择条件相对成熟的区域先作试点,推动有关项目尽快落地。
王胜三在总结讲话中表示,地名文化在康养产业的发展中应发挥“加持”作用,这是务实且精准的一种自我定位。在产业语境下,这种“加持”就是通过系统性地挖掘、激活和运用地名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地方的天然禀赋相融合,为康养产业注入额外的品牌价值、文化信任和市场竞争力。学会今后将继续发挥学术与平台优势,推动地名文化与康养、旅游、农业等产业的交叉研究与实践合作,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战略。
会议同期举行了中国地名学会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和研究员聘任仪式。学会决定聘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人事局原副局长李巨光、北京小汤山医院党委副书记朱江华为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聘任赵昆鹏、董旭超、胡华刚为特聘研究员。王胜三会长为受聘人员颁发证书。
此次会议为康养产业与地名经济的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与路径参考,与会专家表示将持续推动跨界合作,助力地方挖掘地名文化资源、培育特色经济新的增长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