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4日,2014年第十届“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上周六在上海财经大学落下帷幕。十年来,该赛事致力于推动中国金融信息化人才的培养,现已成为该领域在国内规模最大的标杆赛事。经过激烈角逐,来自南京大学Inmotion 团队的“国债期货跨期套利交易系统”项目捧得第十届“花旗杯”大奖及一万美元奖金。
本届“花旗杯”于2014年3月启动,吸引了来自全国63所高校的188支队伍注册参赛,其中还包括跨校团队8支及跨国团队2支。花旗中国首席执行官欧兆伦、花旗金融信息服务(中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发?、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兰娟教授和校长助理姚玲珍教授出席了颁奖典礼。该项面对全国在校大学生的赛事始于2005年,今年已步入第十个年头。“花旗杯”旨在鼓励并推广科技在金融行业的应用,以及运用新技术推进行业的发展。十年来,约有12000名学生和1300位高校教师参与,超过55万的师生通过校园活动、媒体等各种渠道了解了这项赛事。
欧兆伦表示:“信息技术前所未有地改变着金融服务业的面貌,高新技术的应用已经成为了金融创新的重要推动力。花旗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金融教育,深知其对于人才培养和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为本地金融业的一员,我们愿意为中国金融信息化的发展,以及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尽一份绵薄之力。”
随着我国将信息化上升至国家战略,信息化应用最早、投入最多的金融领域已进入信息技术与银行业务深度融合的发展阶段。“花旗杯”金融创新应用大赛“以科技推动金融创新”为宗旨,鼓励IT、金融、经济、管理等大学生跨专业、跨学校组队参赛,鼓励学生将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实践应用相结合。
刘发?表示:“十年来,‘花旗杯’为推动中国金融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努力并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果。同时,通过‘花旗杯’的平台也涌现了一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的项目,其中部分已吸引了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支持,体现了‘花旗杯’的价值已得到行业及市场的认可。”
例如,在首届“花旗杯”荣获二等奖的一位获奖者,利用“花旗杯”授予的部分奖金创建了自己的移动科技公司,如今在其细分市场中成为佼佼者。一位2010年二等奖获奖者,凭借在“花旗杯”积累的宝贵经验和资源,现已组建自己的创业团队,成功设计并运营了一款移动应用产品,市场反响良好。
刘兰娟表示:“在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信息支撑、数据驱动的金融业态和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财经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实施宽口径招生、跨学科培养、产学研合作,不断探索和形成了自己的教学特色。学校在国内较早地将金融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在信息管理与工程学院设立了金融信息工程博士学科点,并依托金融学院和信息学院建设了上海市金融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在教学和科研上已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次‘花旗杯’比赛的成功举办,将进一步推动国内高校在金融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交流和提升。”
伴随着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高速发展,金融市场对于具备实践能力的金融复合型人才求贤若渴。“花旗杯”是2004年发起的“花旗金融信息科技教育基金项目”支持的一项重要赛事。在该项目的资助下,花旗在金融信息教育领域开展了以下活动,以支持培养全面的金融技术复合型人才:和西南财大合办的面向IT人员的基础银行知识丛书及师资培训项目,共出版三册基础银行IT知识丛书,并为来自全国20所高校的有志于从事金融信息技术教育的从业者举办师资培训;2007年和北京大学共同创办金融信息工程系,并且联合运营至今;2011年9月与武汉大学联合成立金融信息工程实验班,提供特制的银行信息技术课程以及进入花旗软件公司内部的实习和培训;2013年分别在大连外国语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开设“花旗金融信息服务/技术系列课程”。